行业新闻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详细内容

信息化催生产业变革 企业转型曙光初现

来源:中国工业报 发布时间:2013-02-01 浏览:1732

      从无到有,从起步到普及、提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从最初的简单概念探讨付诸于实践。这一转变过程也是企业在观念上的一大进步,从认识不足到充分认识到开展信息化对节约企业成本和达到有效管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对其重要性仍有待全面提升,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规划和长远规划的部署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推动企业信息化综合集成

      工业和信息化部自成立以来,在两化融合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已初步形成推进的套路和方法。概括来说是体现面点的推进方法,面是按照区域形式来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点则是推进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两化融合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在日前召开的第五届电子信息产业标准推动会暨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年会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董宝青认为,在微观层次,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推动企业信息化的综合集成。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实施了信息化的一些建设项目,也建立了关键业务系统,但大部分企业的信息系统还是信息孤岛,企业级的综合集成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要把一个企业的各种已建和未建的信息在一个集成的思路下继续推进。

      二是在集成基础上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模式。通过信息化手段引领企业的商业模式、制造模式创新。

      三是开拓企业新的信息化应用。以前的信息化应用主要集中在ERP、人力资源管理、财务,销售、CRM等方面,现在则不断涌现出新的应用,如节能减排、绿色、安全等内容。此外,还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这是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新亮点。
 
      四是继续深化原有应用。很多应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就企业来说,如研发设计中有第一代研发设计、第二代研发设计、现在向第三代研发设计转型,甚至还有企业提出了第四代。

      五是要从企业内部的信息化迈向外部信息化。即根据企业的供应链搞商务协同,把供应、销售等供应链打通,使社会的网络经济全部基于一个快速、敏捷的协同体系。

      “从企业信息化过渡到产品信息化,企业成为以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的创造财富的主体。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使绝大多数产品被信息化。”董宝青解释,特别是像互联网这样的技术发展之后,绝大多数产品都可以被信息化,如智能汽车,智能家电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最终竞争的载体是产品和服务。产品信息化使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加快,也产生了新的利用空间。

      “因此,将来会把产品信息化以及基于产品信息化新商业模式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重点。”董宝青表示。

      最大限度实现信息共享

      国资委信息中心副主任张铭日前在第二届中国能源企业信息化发展论坛上就企业信息化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作了介绍。

      近年来,电子商务活动在迅速扩大,信息化正向大量的项目建设、项目整合方向转变,也逐渐从低端的系统集成向高端的应用集成方向发展,信息共享的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张铭表示,目前对信息化应用得比较好的企业已经把信息技术建设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如研发、财务、人力资源管理、设备、业务流程、供应链、客户管理等多个领域,以此达到资源的最大共享和合理利用。而利用信息化手段合理分配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能源的节约、增效、安全保障等也已经成为各国共识。

      据了解,东软集团正向能源领域全产业链模式拓展,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开发能源领域的解决方案来协助电力、石油、煤炭等能源企业的室外设备的检查、巡视、测试、检验、检修等作业。

      在智能电网领域,东软集团成功签订了辽宁、河南等用电信息采集及衍生项目。在煤炭与发电、石油、石化等业务领域还加强技术储备和市场培育,有利于未来全产业链业务布局。不仅提高了效率和安全性,还利用信息化为高耗能企业提供解决方案,节能的效果非常明显。

      “目前已有80%的中央企业在节能减排领域有了信息化的实践。很多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改造提升相关的环节,都在充分的利用和挖掘各种潜在的信息资源。”张铭表示,此举让节能减排的检测、控制和预警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此外,张铭补充到,和国际领先的能源企业如美孚石油、壳牌等相比,国内大的中央企业在系统集成等领域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信息化也明显的推动了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但是,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仅以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为例,据《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与现状白皮书》调查显示,“企业对信息化作用认识不足”这一因素以59.4%的比重占据首位,这些企业普遍认为信息化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盈利起不到决定作用。

      “部分企业在信息化变革和管理体系、创新业务模式、引领战略转移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张铭表示。

        维护能源和信息安全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能源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然而,面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严峻形势,如何在有限的资金下实施能源企业的信息化?怎样选型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如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诸多问题都是摆在企业掌舵者面前的疑问。

      对此,张铭建议,在助推能源企业生产方式和变革方面,需要在以下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要努力提高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耗能大户的节能信息化解决方案的研发。这些传统行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我国的经济支柱,节能空间大。

      二是加强重点节能工程信息化改造。如工业锅炉、窑炉、电机系统节能改造、余热余压的回收利用,效果会非常明显。

      三是努力提升能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应该借鉴钢铁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能源管理中心的试验来提升企业或某一区域或某一领域的能源管控中心的企业信息化水平,通过对能源生产、输配和消耗实施动态监控和管理,改进和优化能源平衡。

      四要提高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来节能降耗的水平。

      五要在建立节能降耗研发平台上下功夫。提高研发能力,建立跨企业和跨国界的研发平台,促进节能降耗的研发资源在全球配置。

      六是在维护能源和信息安全方面下功夫。能源领域是关系我国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其安全性至关重要,能源行业本身的信息安全特点给该领域的信息安全工作带来了特殊的挑战。

      网点多,规模庞大,结构也非常的复杂,信息网络中任何一个地方出现信息安全问题,都会影响到全局,因此,在信息化过程中要综合的考虑网络的分布、性能和安全保障,尽可能的来减少信息安全的隐患。

      张铭呼吁,面对我国能源保障和节能减排的重任,希望能源企业和信息化企业提供商能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适合能源和高效利用能源的新切入,创造出节能减排提效的新模式。 (本报记者 张华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