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详细内容
工业经济:两化深度融合促产业结构调整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呈现长期化趋势,全球经济2013年仍将处于艰难的调整期。在外需萎缩、内需收缩相互交织的大环境下,经济增长总需求动力明显减弱,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如何应对工业出口增速下滑与工业出口竞争力下降困境的双重困境?如何在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提高投资效率?基于对上述形势和问题的前瞻性分析,赛迪智库提出了推进国民收入倍增战略、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深化技术产品应用、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着力促进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高度融合发展,增强工业企业赢利能力、防控工业企业的财务风险等对策建议。
增速将略有回升
信息网络、新能源、生物科技、新材料等领域的群体创新突破及融合发展,将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变革中发挥关键的作用。
世界经济仍处危机后的调整期,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出现新动向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呈现长期化趋势,世界经济仍将处在艰难的调整期。从发达经济体来看,美欧日的经济走势分化明显,美国经济将保持温和低速增长;欧洲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的问题仍将比较突出;日本短期内将持续低迷。从新兴经济体来看,受新一轮货币宽松政策的影响,新兴经济体持续回升的动力难言强劲。
二是以制造数字化、能源互联网技术及其产业化为方向的新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出现新动向。当前,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显现出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新工业革命初现端倪。信息网络、新能源、生物科技、新材料等领域的群体创新突破及融合发展,将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变革中发挥关键的作用。未来制造业将向全球制造、柔性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服务性制造转变,生产方式出现相应的革命性变化。新工业革命将对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产生重大的影响,将重塑国家间比较优势,对后发国家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构成严峻的挑战。上述趋势和动向在2013年将继续得到深化。
我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有所减弱,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2013年,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3大需求走势分化,将呈现投资趋稳、消费趋软、出口趋缓的态势。
从投资来看,扩张动力不足。首先,房地产投资缺乏回升动力。在房地产调控政策延续的大格局下,明年无论是施工套数、施工面积还是新开工面积都有所下降,投资增速将明显减缓。其次,制造业投资可能回落。我国制造业投资与出口增长密切相关,明年出口增长相对低迷,出口拉动的投资动力不足。再次,地方负债率较高,税收增收困难而民生类支出压力较大,局部地区风险约束明显增加,基建投资扩张能力受到限制。
2013年,虽然大规模投资的基础不复存在,但考虑到国家“稳增长”政策效果的显现,基础设施投资、保障房建设等稳步推进,工业投资增速趋稳的可能性较大,预计全年工业投资增速将保持在21%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保持在18.5%左右。
从消费来看,内生性趋强但增速趋缓。受到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取消、房地产限购、汽车限号摇号等政策调控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国居民实际消费增速维持在低位震荡。虽然物价持续低速增长、个人所得税政策逐步调整以及社会保障面持续扩大等因素都将导致消费的内生性趋向增强,但收入分配改革的推进尚需时日,依靠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短期内难以确立。展望2013年,消费需求增长总体将保持小幅增长、略微趋软的态势,预计消费增速将保持在14.5%左右。
从出口来看,增速将保持在低位。从外部来看,美国经济延续缓慢复苏将支撑我国对美国的出口保持温和增长,而欧洲经济的持续低迷和新兴经济体的增速放缓将影响我国出口的整体表现;从内部来看,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和环境保护加强等将进一步推高生产成本,对产业竞争力和外贸出口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除上述因素外,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外需在较长时期内仍将处于疲软状态。2013年,我国工业品出口增速将低位增长,预计全年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保持在6.5%左右。
综合来看,2013年我国工业经济增长仍将面临较大下行压力。考虑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效应、2012年的基数效应等因素,预计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将在10.5%左右,比今年略有回升。
各行业经济运行延续分化态势
2013年随着工业经济整体形势的温和好转,企业生产、订货趋于回暖,用工和投资计划也将保持一定增长。
工业各行业经济运行仍将延续分化态势,重化工业的困难仍将持续
受资源能源环境约束、投资效益下滑、创新能力不足、发展活力较弱等因素影响,以钢铁、船舶为代表的重化工业的困难仍将持续。
装备工业。2013年,船舶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仍较为突出,汽车消费依旧受到一些制约,结构性产能过剩还将延续,预计装备工业增速将缓中趋稳,增加值全年增速有望保持在10%左右。
原材料工业。2013年,原材料工业整体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行业发展分化势头减弱,钢铁行业继续处于微利状态,石化、建材等行业平稳运行,有色行业继续低速增长,新材料行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消费品工业。展望2013年,随着国际经济缓慢复苏和国内经济企稳回升,内需增速结构性回升,出口困难将有所缓解,我国消费品工业的生产增速将出现小幅回升。
电子信息产业。2013年,信息网络领域的社会投资形势不容乐观,启动电子信息产品内需市场的有效政策手段不足,产业转移出现新的趋势和动向,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压力加大,受上述多个因素的影响,预计全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和投资的增速均不会超过10%。
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趋向加快,企业经营困难局面仍将延续
一是轻重工业结构失衡问题虽有所缓解,但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依然艰巨。受投资拉动影响,我国工业结构中轻重工业比例失衡、重工业比重过大的问题较为突出。预计2013年,轻重工业增加值增速倒挂现象仍会持续,轻重工业结构失衡的问题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近年来,淘汰落后产能和抑制产能过剩一直是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预计2013年,国内外需求增长依然乏力,产能过剩问题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淘汰落后产能、抑制过剩产能的任务依然艰巨。
二是成本上升和产能过剩仍将延续,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今年以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加大。同时,在市场环境趋紧和产能普遍过剩的状况下,工业品价格下行的市场预期增加,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经营困难。当前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下滑,主要表现是:企业产销、订货下滑,库存压力加大,产品价格下跌,赢利有所减少。
预计2013年随着工业经济整体形势的温和好转,企业生产、订货趋于回暖,工业品价格跌势趋缓,出口增长将温和回升,用工和投资计划也将保持一定增长。总体来看,企业经营形势将稍好于今年,但有效需求不足、要素成本上升、产能过剩等问题仍很突出,企业效益难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局面仍将延续。
产能过剩亟待解决
产能过剩问题所反映出的深层矛盾,实际上是我国经济在投资率迅速增长的同时投资效率却在不断下降的问题。
宏观经济指标与微观主体感受的背离
近期,重工业生产、发电量、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等多项反映未来趋势的先行指数出现回升,工业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的格局进一步明确。然而,从微观环境看,企业产销率下降、产成品库存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善,增收不增利的局面没有明显改善,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在原材料成本上升、人工成本上升及人民币升值趋势难以逆转的大环境下,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速度效益型”的赢利模式在2013年仍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同时,当前中小企业的收缩状态成为经济企稳回升的短板。尽管国家出台的多项扶持中小企业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但总体上,我国中小型工业企业经营困难的局面还将在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解决宏观指标缓中趋稳与微观主体仍然困难的背离问题,防止工业企业陷入无利润增长的困境。
投资效率下降和产能过剩问题
产能过剩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工业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根据IMF的测算,我国制造业平均有近28%的产能闲置,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由于工业企业赢利能力持续下降,同时负债率持续上升,一些重化行业的大型企业高负债高投资累积的债务风险不容忽视,很有可能陷入资产负债表危机,进而将影响到工业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产能过剩问题所反映出的深层矛盾,实际上是我国经济在投资率迅速增长的同时投资效率却在不断下降的问题。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来看,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已经由1997年的2~3倍下降到2010年、2011年的5~6倍。2011年我国每1亿元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仅提高了0.216亿元。因此,当前我国工业发展应高度重视投资质量和效益,在保持合理的投资增速基础上追求较高的投资效率。
工业增长阶段转换与结构调整的机会窗口
工业增长向中速阶段转换,意味着未来工业发展的重点必须更多地关注质量和效率。辩证来看,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工业增速的平稳回落,既为我们保证就业和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一个缓冲空间,同时也恰恰是利用倒逼机制促使我国工业化压力为动力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质量效益提升、加快体制机制改革的机会窗口。我国工业的高速增长无法再继续依靠资本和劳动力两个要素的高投入来维持,工业增长必须从依赖要素投入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提升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
当前,工业经济面临要素投入增长放缓、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要素成本持续攀升、工业企业赢利能力下降等诸多不利因素,2013年工业发展要遵循“稳增长有支撑、转方式有动力、调结构有进展、促融合有手段、控风险有准备”思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工业转型升级。
一是推进和落实国民收入倍增战略,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推进国民收入倍增战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保持居民收入与GDP增长同步。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优化以补贴带动国内市场消费的政策,积极引导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形成以内需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二是深化技术产品应用,提升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继续抓好工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利用倒逼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继续支持大型骨干企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加快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导、扶持和管理,促进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和终端应用,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是制定和推进新一轮技术创新战略,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为积极迎接新一轮技术创新和工业革命的机遇和挑战,为防止我国工业国际竞争力持续下降,应加快制定和推进新一轮技术创新战略。加快以新一代信息网络为代表的信息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推进“宽带中国”计划,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全产品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高度融合发展;加快应用电子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四是切实提升投资效率,增强企业赢利能力。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经济可持续和健康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打破行业壁垒和垄断,营造一个更加有利于企业健康成长的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重点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同时实施一系列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的政策措施,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工业投资管理体制,切实提升工业的投资效率,增强工业企业赢利能力,着力把我国工业发展调整到质量效益型的轨道上来。
五是防控财务风险,做好预警和风险管控。在全球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当中,要高度警惕外需萎缩、内需收缩双碰头环境下工业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切实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为工业企业寻求新的市场需求和利润空间。多管齐下加强现代商业体系信用建设,着力促进企业风险防范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工业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并做好管控工作,提高工业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