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库

首页 > 专家库 > 详细内容

刘锐

来源:www.jxmic.org 发布时间:2012-07-31 浏览:1542

  刘锐,研究员,浙江清华长三角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200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水污染防治方面的研究。现为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日本水环境学会会员。
  曾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含录用)论文37篇,国内国际会议论文14篇;取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计划第二层次,获得第十一届浙江省青年科技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五)等奖项。
 
  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
  1、具有铁锰净化功能的饮水机,专利号200910153214.1, 授权公告日2011.6.15,第一发明人
  2、多通道发光细菌在线水质毒性监测装置与检测方法,专利号200910096017.0, 授权公告日2010.12.8,第三发明人
  3、便携式液膜萃取富集装置及萃取方法,专利号200910096047.1,第二发明人
 
  主要经历:
  1、以解决浙江省的环保实际问题为科研主线,在实际应用研发基础上凝练、申请并主持了多项省部级及地市科研项目,包括: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快速诊断和高效修复技术的合作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精细化工园区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国家水专项“城市污水处理厂与排水管网优化技术研究与示范”、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项目“适用于农村饮用水的微滤膜技术开发与应用”、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D类)“高浓度难降解制药废水的全过程减排技术研究”。
  2、在 “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支持下,开发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排放优化与分质前处理技术,与膜生物反应器集成后实现了维生素合成制药废水的达标处理;与企业合作,攻克了头孢抗生素生产废水的治理技术,使进水近10万mg/L的COD降低至300mg/L以下,建立了300 t/d的废水处理示范工程;开发了合成橡胶生产废水的深度处理与再生利用技术,推进了国产膜的应用,减少企业排污权费用支出2500万元,每年节约排污费和水费240万元。研发出适合难降解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与臭氧-生物活性炭的组合工艺”,在印染制革工业园区崇福污水厂建立了日处理量100吨的中试系统,并围绕其二期提标改造(6万吨/日规模,投资额2.3亿元)开展了可行性研究。
  在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下,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制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新型材料的管式微滤膜制造工艺,并研发出适合不同农村饮用水源特点的膜过滤净化技术,在上虞建立了日处理量100吨的山区饮用水净水站示范工程,为解决山区农村饮用水安全隐患提供了技术与设备。
  负责浙江省重大专项子课题,开展“南太湖蓝藻暴发期安全供水保障技术研究”,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并产业化推广了微囊藻毒素酶联免疫速测技术,对南太湖地区的水源水质污染特征进行了全年监测,建立了水源地蓝藻暴发期的水应急技术体系,提出了控制蓝藻暴发的应急措施。
  在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支持下,紧密结合国内对土壤污染检测与治理的迫切需求,从日本引进并消化吸收土壤污染快速检测技术,自主研发无药剂和器材损耗、且可实时在线监测的电子鼻检测技术,使单个土壤试样测试周期由数小时以上缩短为10分钟以内,测试成本只有气相色谱法的3-5%。
  3、先后为湖州市自来水公司、桐乡市水务集团、诸暨市菲达宏宇环保发展有限公司等针对微囊藻毒素控制、活性污泥中毒恢复、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