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试验区
首页 > 两化项目 > 产业集群试验区 > 详细内容
海宁经编产业集群
来源:www.jxmic.org 发布时间:2013-11-04 浏览:1468
一、产业集群概况
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于2000年动工建设,是浙江省首批省级特色工业园区。2006年8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函〔2006〕83号批准设立省级开发区,9月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成为省级开发区。 2002年,园区所在的马桥镇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经编名镇”; 2006年先后被人事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评为“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和“全国纺织和谐企业建设先进单位”; 2007年3月被嘉兴市政府授予“嘉兴市特级工业功能区”和“嘉兴市重点工业园区”。 2008年6月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评为“中国纺织品牌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12月,“马桥经编”被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浙江省区域名牌称号; 2009年10月荣获“全国纺织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基地”称号;12月,经国家工信部批准,成为首批“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园区目前开发面积5.7平方公里,拥有入园企业471家,其中工业企业327家,拥有省批股份制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2012年园区实现技工贸收入288.06亿元,同比增长2.5%;利税12.67亿元,同比减少4.0%。其中工业产值192.32亿元,同比减少4.5%;销售192.42亿元,同比减少3.8%;实现利税7.82亿元,同比减少14.4%。其中利润3.88亿元,同比下降34.9%,税金3.94亿元,同比增长23.8%。
(一)园区在开发建设中,形成了四大优势:
1. 特色明显,总量冠全国。目前,园区内的企业有 85%以上从事经编及相关产业。同时园区内形成了原料、织造、深加工、成品等前、中、后配置合理的产业链。园区的经编业经济总量占海宁市行业总量的 70%,约占全国行业总量的20%左右,是全国最大的经编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园区企业生产的经编灯箱广告布、蓬盖布约占国内市场的70%、经编土工材料约占国内市场的40%。
2. 设备先进,科技含量高。目前园区内的高档KS、双轴向等经编机及相关设备有2300多台(套),占全国高档设备的四分之一,其中双轴向经编机260多台,占全国拥有量的90%。企业已累计研发出国家和省级新产品600多个、获得国家和浙江省专利600余个,8个企业和产品获得了国家火炬计划项目、8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3. 产品广泛,市场竞争强。园区内的企业已具备生产2000多种产品的能力,产品广泛应用于服装、灯箱广告、交通、风力发电机叶片、游艇等众多领域。企业生产的高强度涤纶丝、防静电、防辐射面料、高档灯箱广告布等技术水平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有些甚至超越了国外同类企业的生产水平。
4. 效益突出,发展前景好。2012年园区平均每亩土地产值395万元,人均年产值达到153万元,人均利税6.7万元,远远高于全国纺织行业的平均水平。
(二)产业集群的未来发展方向
1. 坚持一条主线——经编特色不动摇。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经编、科技经编、时尚经编”的愿景,打造园区“创新、市场、人才”三大支柱,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全力打造总部基地、科技创新基地、时尚创意基地和先进制造基地“四位一体”的“世界经编之都”。
2. 推进两大战略
一是经编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战略。抓住与东华大学研究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创园合作为契机,打造经编产学研孵化基地,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同时,继续实施扶优扶强、创新研发、名牌培育、“退低进高”等举措,优化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引导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大集团;引导企业新产品研发,走高端化、差异化发展之路,组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引进科研项目;推广使用“马桥经编”区域品牌,鼓励企业创建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和争创国家(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围绕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
二是第三产业创新发展战略。以完善规划、打造“三个中心”为着力点。
(1)以经编总部大厦为载体,在已入驻的担保、小额贷款、融资租赁等机构的基础上,继续引进创业投资、基金、保险、审计等业务机构入驻,打造海宁第二金融中心。
(2)以经编研究院为核心,重点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着重以经编科研、产品检测、技术研发等领域为招商对象,打造经编工业设计中心。
(3)加快电子商务及品牌总部基地启动,由重庆绅鼎、经丰化纤、香港肯泰拟投资建设的电子商务机品牌总部基地项目,在完善产业链、拓展销售渠道的同时,集聚国内较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智慧城市、品牌创意团队,形成新的业态,打造智慧创意中心。
(三) 深入开展“三个年”活动
1. 发展提质年。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完善平台载体功能配套,以产业链延伸拓展为重点,着眼于提高“亩产效益”,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坚定不移深化产业提升。
2. 环境提升年。牢固确立生态理念,开展生态创建和绿色创建,巩固提升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创建成果,全面实施新一轮生态文明推进行动,狠抓“治水”、“清气”、“植绿”三大生态工程,以更大力度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水清、天蓝、地绿的“美丽园区”。
3. 服务提效年。以“提升人、推进事”为目标,以加强作风效能执行力建设为载体,拉高标杆,自加压力,善于跳出园区看园区,紧盯先进,敢于担当,健全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发展长效机制,把各项决策部署和职工群众期盼作为工作抓手,喊出“向我看齐”的口号,亮出“我来带头”的身份,倡导“白+黑”、“5+2”、服务发展“168”精神,自觉践行“党员干部五(吾)带头”,建设为民、清廉、务实、高效和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服务型团队,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人人事事比质量、比效率、比效果、比贡献。
二、开展 “两化”深度融合的主要做法和主要成效
(一)着力推进经编产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1. 建立经编产品数据库(包括经编产品工艺图、工艺流程、技术论坛),扩大经编产品的知识面,实现行业内数据共享,提升经编产品的质量。
2. 建立经编网上技术市场(专家库、技术难题的发布、技术成果的发布),企业通过网络自行发布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由大专院校及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专家对于企业发布的难题进行研究,给予解决。
3. 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经编产品检测、标准化制定中的作用。建立经编产品标准服务平台,从而使经编企业通过网络就可查询产品的标准,以提升产品质量。
4. 完善“经编指数”的编制和发布工作,做好经编指数的采集和发布工作,通过经编产品分类体系及编码方案、经编指数体系及各成员指数的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指数数据的采集抽样方案、数据质量管理方案,使“经编指数”能真正反映出经编产品价格。价格指数通过网站和报刊发布出去。
5. 发挥园区管委员的引领作用,加强与大专院校的合作,创建网络培训平台。建立园区网络学院,提供技术、党建等多方面的培训课程,并可通过网络学院课程的学习取得学历证书,提升园区内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二)着力推进经编产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1. 加强经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断纱自停的应用,生产流程实时检测设备,能源消耗实时监控。
2. 加强电子商务建设,建立“中国经编信息网交易平台”,通过互联网打造B to B交易平台。鼓励企业自建网站,加大企业形象及产品的宣传。
3. 加强信息化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大力发展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人力资源、供销存管理、知识管理等软件的应用,推动龙头骨干企业使用ERP管理软件。
(三)着力推进经编产业信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1. 大力推动经编网络学院,与科技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合作,不断提升企业员工的文化水平。推进实验工厂的培训机制,不断为经编产业注入新动力。
2. 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为企业招聘高端人才提供政策优惠。充分发挥信息服务平台作用,提供人才供求服务平台。
3. 选择有条件的龙头骨干企业,培育5家较为完善的,集产、学、研于一体的企业信息技术研发中心。
三、下一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打算
(一)加强政府引导。我们要增强使命感,进一步加强对两化融合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服务等工作,要加强与科技、财政、商务等各部门的合作,发挥各个部门的积极性,整合他们的资源能力来共同推进我们的工作。要积极引导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努力推进信息化。
(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加快推进信息化若干意见的宣传贯彻,大力营造两化深度融合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舆论环境,要及时发现,总结本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大力宣传推广,加快发展和完善行业信息化的评估,提升行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
(三)加大资金的扶持。加大对两化融合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投融资建设,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它投入为补充的投融资机制。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企业两化融合,认真组织开展两化深度融合的培训,大力培养各类骨干专业人才,积极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